台灣民間陣頭以演出性質分類,可分成文陣與武陣兩種。


文陣-歌舞性質濃厚,娛樂性強,有故事情節、對白,還有完整的後場伴奏,表演形式大多為載歌載舞,旋律性強。文陣又可分為「音樂類」如北管、南管、八音、歌仔戲、大鼓陣等;「歌舞類」如車鼓陣、牛犁陣、桃花過渡、七響陣、番婆弄、才子弄等載歌載舞的小陣;以及「遊藝類」如花車、布馬陣、公背婆等。

武陣-宗教性質強烈,多帶有武術、特技之表演,形式大多為只舞不歌,如「宗教類」的家將團蜈蚣陣、十二婆姐陣、大仙尪仔陣;「武術類」的龍陣、獅陣、宋江陣、跳鼓陣、高蹺陣、鬥牛陣、公婆陣、跑旱船、水族陣、五營陣等;以及「體育類」的醒獅、舞龍。

台灣民間每當神明遶境出巡、進香割火或喪葬典禮,都會聘請民俗藝陣參與遊行,藝陣不僅增添祭典的熱鬧氣氛,也使民俗技藝得以保存,雖然遶境進香的主角是神明,但吸引民眾「湊熱鬧」的焦點卻是藝陣的表演,廟會活動提供民俗藝陣表演的機會,而藝陣表演也提升了廟會的藝術性,因此遶境、進香不僅是宗教祭典,同時也是民間藝術活動。

(資料來源:靜宜大學中文系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)